Search

【阿賢碎碎念】~ 快開學了,想去山上避暑了嗎?

經過這個漫長的暑假,小朋友快能...

  • Share this:

【阿賢碎碎念】~ 快開學了,想去山上避暑了嗎?

經過這個漫長的暑假,小朋友快能回到學校上課了,應該很多爸媽都要灑花了吧!

門診看病的人還是不多,但為上高山前做準備的人變多了。

最近開始有為了去合歡山拍銀河、日出的攝友,還有打算安排單攻百岳的山友,來門診諮詢是否要做藥物的預防。

簡單整理一下門診中衛教的重點,如果你家很遠,也不用特別跑來找我聊天啦...(遇過開了一個多小時跑來門診諮詢的)

1. 循序漸進:

體能經過防疫三級之後,大部分的人都會下降,如果要安排高山的活動,建議先在家中附近的郊山走走,感受一下自己體能狀況,還有習慣爬山的節奏。

如果覺得明顯有體力衰退的情況,朋友糾一起上高山,就建議先緩緩,請把基礎的體能練回來再說。

2. 高度適應:

建議在行程安排時就應該要預先規畫高度適應日,而不是想拍銀河就直接開車上去,拍了一個晚上,再續拍日出的大景,這樣風險會高很多。爬山的行程也是...不要想說單攻就是直接開到登山口,半夜開爬,還來得及下山吃個晚餐,這樣就不用請假了。

以合歡山區為例,提早一晚在清境或大禹嶺休息,因為海拔在2500公尺左右,如果已經出現不適,且持續加重,就要考慮取消行程,下次再來。

如果你真的沒空,那建議先安排容易撤退的地點或路線。

以攝影為例,直接在武嶺、合歡尖山、小風口拍照,會比跑到石門山頂、合歡主的瑪雅平台,甚至是小奇萊,還要容易回到車上,能快速下降高度。

如果是爬山,那可以先撿石門山、合歡主、合歡東,再來考慮去合歡北或合歡西峰;不要久久沒上山,一走就是來單攻個屏風山,或是加碼上奇萊北出松雪樓之類的。(又回到循序漸進的概念)

3. 了解高山症:

上山前,請先了解高山症相關的症狀,才知道什麼時候要撤退。

如果你真的懶得去了解,那保命概念就是:「上山什麼新的症狀都先當成是高山症,如果持續變嚴重,那就是下降高度。」

而你如果曾經出現過嚴重的高山症 (如:高山肺水腫、高山腦水腫),上山前建議和你的家庭醫師諮詢;或是行程一天海拔變化就高達3000公尺以上 (如:玉山單攻、開車直上松雪樓住一晚),也建議先了解可能的風險,才不會敗了遊興。

最後送大家一句 #上山需要勇氣_撤退需要智慧
爬山不是只有衝到山頂而已,安全的下山回家,才是絕大多數人的最終目的,不是嗎?

PS. 聽說沒圖片的觸及率會很低,就來做個實驗看看,這篇會低到什麼程度 (反正有緣就看得到...XD)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分享在家庭醫學和職業醫學中的所見所聞 讓醫學融入生活
View all posts